bat365官网登录在线主页(中国)有限公司

欢迎访问宝鸡文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精品课程

课程思政示范课---《士冠礼》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2023年06月14日       点击量: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章节名称:第五章嘉礼 第一节士冠礼

知识点名称:士冠礼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景红艳

一、课程简介

1、面向对象:本课程为历史学专业核心课程,开设时间为每学年第一学期,授课对象为历史学专业二年级学生。

2、课程特点:依托于宝鸡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将中国古代礼乐文化和宝鸡地域文化,青铜文化结合起来进行讲述,使学生对古代礼乐文化的认识和体悟更加直观和深刻,不仅达到使学生认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教学目标,还要达到使学生认识区域历史和文化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传承历史文化和建设区域文化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

3、课程内容:主要讲授什么是礼乐文化,礼乐文化的分类,各类礼乐文化在概念,特征和功能上的差异。同时,向学生系统讲述对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各类重要礼乐文化,从而使学生能够从文化的角度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了解。

4、课程目的:使历史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基础之上,对中古代礼乐文化的内涵和功能等问题在知识和理论上有较为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加深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理解。

5、课程团队:

课程团队基本信息

姓名

景红艳

性别

出生年月

1968.12

职称/职务

教授

最后学位

博士

手机

13636768866

电子邮箱

Hongyanjing229@126.com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职务

任务及分工

李春艳

1979.09

副教授

课程研讨、课程讲授

刘冬妮

1979.11

讲师

课程研讨、教学辅助

课程挖掘的资源分析

(一)《冠礼》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看,本节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育人”的角度出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学生的知识培养,能力培养,道德培养协同进行。知识上要让学生对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教化功能要有系统的认识和了解,能力上培养学生保护和传承礼乐文化的技能技巧,道德上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道德感,让他们懂得“青年有担当,国家有希望”的人生道理,为国家发展培育可堪重任的建设者。

(二)《冠礼》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

冠礼可以挖掘的思政教育资源是比较丰富的,围绕教育“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教师可以着重对冠礼包涵“人生慎始”,“淑慎尔德”,“鸿业远图”三种核心思政资源进行挖掘,对当代青年学生进行成人意识,责任意识和进取意识的教育培养。

1.人生慎始

冠礼仪式非常复杂,主要包括筹备阶段和正礼阶段。其中筹备包括6个环节,正礼包括13个环节。冠礼仪式的冗繁,特别容易使学生在学习当中产生倦怠心理。教师恰好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倦怠心理,向学生解释古人煞费苦心设计冠礼的文化用心,因势利导向学生揭示:繁琐的仪式当中,蕴涵着古人教育刚刚成年的青年人,要在头脑当中树立强烈的成人意识,要清醒的意识到冠礼是一个人成年的开始,提醒年轻人一定要走好人生第一步的良苦用心,即要“开好局,起好步”,因此,冠礼蕴涵着古人告诫青年懂得“人生慎始”的道理。古人对青年的开局之步非常重视,他们利用繁琐而肃穆的仪式,郑重其事的告诫青年要开启事业的良好开。“善始者善终。”古人认为一个人事业开局好,结果就好!相应的,开局不好,结局就不好。古人的这种价值观在今天依然具有普世价值,教师要顺势而为,教育当代青年也要懂得“人生慎始”的道理,走好人生第一步,扣好衣服第一颗扣子。

2.淑慎尔德

冠礼举行过程当中,反复出现正宾对冠者进行语言教化的环节,而教化语词当中,反复出现核心字眼“德”字,这说明古代冠礼在性质上就是对刚刚成年的青年人举行的一次隆重的道德教育活动。尽管冠礼包涵的道德教化内容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长辈要求青年在成人之后要“淑慎尔德”,具有和自己身份相匹配的道德责任感,对于当代青年同样具有普世价值,因而教师要顺势而为,对青年学生进行成人道德教育,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3.鸿业远图

冠礼是通过向冠者先后举行三次束发,加冠以及冠者穿戴和三种巾冠相匹配的三种衣服宣告冠者正式成年。冠者穿戴三种冠服是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先后次序进行,服饰穿戴的顺序不能颠倒。教师要抓住冠礼仪式的这些特征,挖掘冠礼包涵的思政教育资源,向学生讲述冠礼之所以设计成这种独特的仪式,是设计者利用仪式进行的文化暗喻,为冠者绘画了一幅前景美好的蓝图,是对冠者的美好祝福和殷切希望。要把这种祝福和期待变为现实,冠者必须“鸿业远图”,发愤图强,把理想变为现实,润物无声当中,对当代青年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三)冠礼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

1.学生课前研读《仪礼▪士冠礼》,自学解读士冠礼。

2.教师课堂讲授《士冠礼》全部流程。

3.教师课堂提供古代礼仪PPT及相关视频,学生观摩学习和认识《士冠礼》。

4.课后学生成立汉服礼仪社团,自编自演,教师指导以舞台剧复原《士冠礼》全部流程,传承古代礼乐文化。

5.教师援古入今,顺势而为,讲述《士冠礼》的现代文化价值,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案例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对中国古代冠礼的文化起源,主要内容,文化特征以及文化功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2.能力目标: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在知识和理论上了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内涵和功能,还要在实践上培养他们自觉保护和传承古代礼乐文化的能力,使他们成为礼乐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承者。

3.价值目标: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增强青年学生的成人意识,道德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等,培养他们自强自立,厚德载物,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思想。

(二)教学内容分析

1.课堂设计思路:

(1)冠礼的文化起源

(2)冠礼的主要内容

(3)冠礼的主要特征

(4)冠礼的文化功能

2.教学重点:

《士冠礼》的主要内容和文化功能是本节课学习的知识重点。

3.教学难点:

《士冠礼》的文化起源和文化特征是本节课学习的知识难点。

4.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

(1)对重点问题的处理

冠礼的仪式繁琐,内容丰富。教师要通过课堂系统讲述,让学生在理论层面全面了解冠礼的流程以及每个流程包涵的文化用意,在认识传统文化的过程当中,对礼乐文化产生文化认同心理。对于礼乐文化的学习,重在传承和弘扬。课后实践层面,教师指导学生以文本记载为依据,通过视频观摩礼乐文化,然后自编自演,在研习古代冠礼仪程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冠礼内容认识,感受冠礼的文化魅力。

(2)对难点问题的处理

教师在难点问题的讲解过程中,教师要扩充课本知识,充分利用民俗志或文化人类学著作等有关文献,让学生明白冠礼源于史前社会的成丁礼;对于冠礼文化特征的探究,由于大二学生在理论上还缺乏总结,概括和抽象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冠礼的文化特征进行高度总结和概括。

(三)课堂组织与实施

1.教学过程

导课:以电影《致青春》主题曲导入新课,使学生唤起对青春岁月的联想,顺势而为,使他们开启古典版《致青春》文化体验活动。

教师以民俗志等材料为依据,通过和学生互动探讨,让学生清楚冠礼其实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其源头可以上溯到史前社会的成丁礼。通过对冠礼文化源头的了解,使学生认识中国文化的连续性。

课堂讲授:

(1)冠礼的文化起源

(2)冠礼的文化内容

(3)冠礼的主要特征

(4)冠礼的文化功能

课堂分组讨论主题:

(1)通过课前预习和老师讲解,你们对古代《士冠礼》的内容有什么印象?

(2)通过课前预习和老师讲解,你们认为古人设计《士冠礼》的用意何在?《士冠礼》在今天还有文化价值吗?

教师点评:

《士冠礼》的仪式却是十分繁琐,所以很多同学记不住冠礼的仪程和具体细节。冠礼分为筹备环节和正礼环节,系统讲述古代冠礼的筹备环节包括筮日,戒宾,筮宾,为期,宿宾,宿赞者6个核心环节,正礼环节包括陈服器,主人迎宾,三加冠,醴冠者,酬谢正宾,已冠而字,拜见母亲,拜见兄弟,拜见国君,拜见卿大夫10个核心环节,古人之所以把冠礼内容制作的这样繁复,是因为青年是家庭、社会的希望之所在,说明古人对于青年人的成人礼高度重视,为了使青年树立成年意识,开好局,起好步,所以古人把冠礼设计的这么复杂,就是要郑重其事告诉青年人从此之后正式成人了。冠礼就是为了把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打造成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人,使他有责任意识,担当意识,道德意识,有进取精神和事业心。因此,冠礼不仅对古代青年成人具有砥砺作用,对于现代青年同样也具有砥砺作用,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目标在春风化雨当中得以实现。

教师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不仅是知识的总结,更是渗透课程思政教育的良好契机,教师要不余遗力将二者相互结合。

关于《士冠礼》,教师总结:

(1)关于冠礼起源问题:使学生理解了中国先民通过为男子设计冠礼,教育和砥砺他们懂得成人之道,体现了礼乐文化的思维创新性。冠礼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的成丁礼,因此,水有源,树有根,文化有传承,冠礼文化源远流长,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连续性。

(2)关于冠礼内容问题:冠礼的程式非常的复杂,体现了中国了礼乐文化“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3)关于冠礼功能问题:冠礼良苦用心的设计了这么多繁琐的仪式,目的就是告诉青年人“人生慎始”的道理,在刚刚成人之际,人生道路要开好局,起好步;同时,冠礼当中谆谆教诲青年要遵“德”,体现了冠礼强大的道德教化功能,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三次加冠,是古人对青年的无限期翼和祝福,希望他以后的人生要通过奋斗,不断走上事业大成的巅峰,教育方式含蓄委婉,是礼乐文化教化方式的又一特色。

(4)关于冠礼特征问题:仪式繁琐,重视德行教育,利用仪式的暗喻教育青年成人,是冠礼的三大文化特征,体现了中国先民在教育青年成人问题上的文化创造力和文化智慧。

(5)辩证的看待古代冠礼: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待古代冠礼的文化内涵和教育功能,特别是其道德教育内容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譬如无条件的做到“孝”“悌”等,教会学生对传统文化要“扬弃”的继承,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课堂知识延伸:

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古代不仅青年男子有成年礼,女子也有成年礼,男子的成年礼叫冠礼,女子的成年礼叫笄礼。由于典籍失传,目前,先秦文献关于女子的笄礼没有记载。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女子笄礼是宋代士大夫参考先秦男子冠礼而制定的女子成年礼。其仪式大致和男子冠礼相似,但比男子冠礼简单。男子冠礼举行释20岁,女子笄礼是14岁。男子举行成年礼意谓着可以成婚和入仕,女子则先许婚,然后举行笄礼,笄礼之后就可以结婚,因此,男女举行成年礼的目的也不一样。教师然后简单讲述宋代女子笄礼的主要内容,以扩展和丰富学生对古代成年礼的知识视野。

2.教学方法:学生自学预习法;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即教师课后指导学生观看冠礼视频,学生自编自演,在礼仪上复原、研习和传承冠礼冠礼。

3.教学活动设计

(1)课前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阅读《仪礼▪士冠礼》和《礼记▪冠义》两篇文献,围绕冠礼主要内容和冠礼的教育功能进行提前预习学习。

(2)查找有关习近平主席“关于家庭要帮助青年人系好人生第一颗扣子”的重要讲话和梁任公的《少年中国说》,加深了学生对于青年成长重要性的认识。

(3)要求在网络上查找和观看有关《士冠礼》的视频,观摩和学习士冠礼礼仪

(4)课后作业,要求以汉服礼仪社团为中心,自编自导舞台剧《士冠礼》,作为强化学习《士冠礼》的课后作业,学生编排的《士冠礼》节目既是课堂理论学习的结晶,也是新的文化成果,课作为学校文化周的的主打节目,以此为契机,用传统文化活跃校园文化活动,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度,以扩大对当代青年成人意识教育的人数范围,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

4.课程思政理念及分析:

(1)“冠礼的文化起源”融入的思政元素

教师向学生讲述古代冠礼的文化起源问题,蕴含着要让学生理解中国文化连续性的思政理念。

(2)“冠礼的主要仪程”融入的思政元素

教师向学生讲述古代冠礼的主要仪程,蕴含着要让学生了解礼乐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心的思政理念。

(3)“冠礼的文化特征”融入的思政元素

教师向学生讲述古代冠礼的文化特征,蕴含着要让学生认识中国礼乐文化在在教育方式上含蓄委婉,独树一帜的思政理念。

(4)“冠礼的文化功能”融入的思政元素

教师向学生讲述古代冠礼的文化功能,蕴含着要让学生认识礼乐文化的重要价值,树立自觉传承礼乐文化的责任感和历史担当的思政理念。

5.教学考核与评价

本节课可以通过知识考试的方式,围绕“冠礼的文化起源是什么?”“冠礼的主要仪程有哪些?”“冠礼的主要特点有哪些?”“冠礼的文化功能有哪些”四个问题进行考核,如果全部掌握,知识考核为优秀,如果掌握了(2)(3)两个核心问题,知识考核为合格;同时,也可以进行实践技能的考核,以是否参加汉服社团的演习活动或校园传统文化演出活动为依据,进行考核。

(四)教学效果及反思

1.教学效果

(1)使用电影《致青春》主题曲导入课程,引起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通过让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仪礼▪士冠礼》和《礼记▪冠义》两篇文献,学生对古代冠礼在宏观上有所了解,对于老师课堂教学围绕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讲解创造了良好的知识条件,提高了教学效果。

(3)通过让查找习近平主席关于青年成长的重要讲话,名言名句和梁任公的《少年中国说》,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青年成长重要性的认识,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本节课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通过要求学生在课后观摩和研习《士冠礼》,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热情。礼仪文化的学习,促进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在学院引起了学生们的汉服热。冠礼礼仪的编排,几乎是人人参与,学生通过礼仪实践,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使冠礼的道德教化功能渗透到他们的内心和精神。经过历届学生的自编自演,历史文化学院依托礼仪文化的学习,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院系文化,而且把这种文化推广到整个校园,促进了学校传统文化周的的开展,激发了全校学生弘扬出传统文化的热情,实现了用文化教化学生的目的。

(5)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使得校园成为培养礼仪文化传承人的基地,使学生具有了传承礼乐文化的基本技能。

因此,本课堂知识培养,技能培养,道德塑造方面,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教学反思

(1)实践教学方面力度依然不够

把学生的自主研习和主动探究引入礼仪文化的教学,在培养学生传统礼仪文化技能的同时,也能够使学生不断的创造出文化产品,激发他们的文化创造力。虽然近年来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也推动学生不断推出了五幕舞台礼仪文化剧目,在历史学院产生了强烈影响,但是缺乏社会反响和影响力,教师也缺乏文化产品转化的市场意识和魄力,教师对学生编导的礼乐文化产品的指导力度不够,学生舞台剧的质量依然需要大幅度提升。今后教师应立足礼乐文化的教学,积极探索课堂教学和文化产品开发和市场转化的力度问题。

(2)课堂思政的道德教育缺乏地气,缺乏现实感和时代感。

本节课的课程思政,在价值观的培养上,尽管也强调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的培养,却没有对它们的内容进行具体细化,譬如:课程思政没有和学生的家庭角色结合起来。教育首先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儿子或女儿,使学生在冠礼文化的学习中,精神世界真正受到感化。教师在讲述冠礼的文化功能时,应因势利导,向学生布置家庭作业,教育他们传承孝道。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礼记▪大学》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一个人欲成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要成为大德之人,须修自己的小德。教师要教育他们从小事做起,从小节做起。在家不能尽孝,为国很难尽忠!教师要引导学生首先要从成为一个合格的儿子或女儿做起。譬如:为父母用心的烹饪一顿饭,为父母洗一次衣服,替父母认真打扫一次家庭卫生,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心,教育他们做父母的好儿子或好女儿。但是,课程教学当中,这个环节有所忽视,是今后课堂教学应该积极探索和改进的内容。

四、教学特色与创新

(一)教学特色

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是本节课程思政教学的特色。本课程既注重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更注重学生传承传统文化能力的培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内容的古代礼乐文化,目前属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一些礼仪文化正濒临灭绝的处境。本节课程思政的重点,通过学生对冠礼内涵和文化功能的学习和认识,在增强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自信心的情况下,重在通过指导学生研习礼乐文化,培养他们积极传承礼乐文化的技能技巧,在大学校园培养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传承人。

(二)教学创新

课程思政要助力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要发挥教师在课程思政当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在课程思政当中的主体作用。老师不能唱独角戏,要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本节课程思政的创新,在于教师能够改变教育思维,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成为探究礼乐文化和研习礼乐文化的主体,在沉浸式的研习和实践当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汲取历史文化的精华和营养,重塑他们的思想和灵魂,实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目标。


下一条:中国现代史

关闭